2013年8月6日,恶搞剧《万万没想到》开始在优酷网播出。该剧用夸张搞笑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王大锤”一系列穿越古今的传奇故事,并以短小精悍的剧情、捧腹逗乐的特征以及故意完全无视时代背景的叙述风格确立了自身定位并迅速走红。创下点击率单日过千万、24天破亿的记录,被称为“2013网络第一神剧”。
I. 《万万没想到》传递的风格符号
《万万没想到》每集不超过十分钟,所涉及的场景则既有古代也有现代,从内容上看包括宫斗、求偶、求职、富二代、娱乐选秀、考试作弊……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内容场景,可以发现其背后的一致性指向当代青年网民的文化生活:王大锤所扮演的形象要么是他们的理想,要么是他们的现实。这样的设定自然有助于推动这些青年网民成为该剧的忠实粉丝。
在《万万没想到》所传递的亚文化风格中,最显而易见也是最吸引观众的,就是以“自嘲”为核心的屌丝文化。“屌丝”一词诞生于百度贴吧中的“李毅吧”,指的是如下一类青年即“没钱、没背景、没未来、爱玩DOTA、工作贫贱类似搬砖、对女神只求做备胎、对高富帅只能跪舔。”屌丝青年的特征,就是对以上屈辱性描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接受。但在这背后并非反映出屌丝青年的无知,而更多是一种无奈。
《万万没想到》传递的第二重风格符号,就是基于语言的恶搞。由于剧集情景跨度很大,因此语言代替了服饰、发型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资本”,而作为主角的王大锤则是首要的代言人。《万万没想到》对语言进行恶搞的显著特征有两点,第一是追求迅捷的语速,第二是堆砌或制造以脏话为主的语句。
II. 作为亚文化产业的《万万没想到》
“亚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由英国学者马丁·罗伯茨在论文《全球性地下文化札记:亚文化和全球化》(1997)中提出。罗伯茨对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意识到这两者间的演变并非仅仅限于时间维度,即“亚文化可能随着时间发展被主文化吸收,从而在未来成为主文化。”而是在空间维度上也可以发生转换,即“一个地方的主流文化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会变成亚文化,反之亦然。”而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具有潜在价值的亚文化资本很容易接受商业资本和大众媒介的包装进入主流市场,因此,他模仿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产业”一词,用“亚文化产业”来讨论亚文化生产、身份和符号化实践的自我矛盾的商业化。
显然,亚文化产业的概念比亚文化资本维度更高。它的出现需要亚文化群体、商业势力和大众媒介的充分合作,因此它更不是“光头仔”群体们可以设想和构建的。但是具体到今日的网络恶搞亚文化群体,则就可能具备这样的建构实力。比如以《万万没想到》剧组的运作为例,可以做出这样的定位:以导演“叫兽易小星”和主演白客为主的亚文化团队(亚文化群体);以优酷网为代表的商业机构(商业资本);以优酷网、B站、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万万没想到》官方微博和公众号为代表的宣传平台(大众媒介以及自媒介)。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合作搭建亚文化产业的呢?首先,亚文化团队的任务是大量生产有别于主文化的亚文化资本,《万万没想到》在推出第一季即宣告火爆之后,再接再厉推出了第二季、第三季、各种番外篇,最后甚至推出电影版。在此过程中,亚文化资本不断推陈出新,原有的文化特征则被不断放大能量和传播力度。
至于亚文化产业的绩效,以下是一组数据:《万万没想到》剧集播放期间,在优酷网一度蝉联内地电视剧榜首,打败了当时火热的系列电视剧《小爸爸》,《辣妈正传》等;同时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引发的话题和讨论,3个月期间屡屡出现在热搜话题的前端;而在正片更新期间,该剧常常盘踞在百度电视风云榜与豆瓣电视剧榜单的Top3。截止2013年11月,《万万没想到》剧集的网络累计播放量已突破2.3亿次大关,刷新了网络自制剧的最高播放纪录。2014年7月1日,《万万没想到》第二季在优酷网和土豆网同时在线播出。两季累计播放量则超过15亿,再次刷新了互联网自制剧播放新高。《万万没想到》电影版于2015年12月18日贺岁档全国公映,在与《寻龙诀》、《老炮儿》等大片同台PK的惨烈环境下,仍然拿到了三亿多票房。
III. 《万万没想到》的“文化衍替”效果
还需要探索下一个重要问题,即通过亚文化产业运行而被放大(并进入主流文化视野)的,以亚文化风格为显著内容的亚文化资本,究竟能否达到对主文化进行“衍替”的效果呢?
以《万万没想到》来看,它的电影版确实招揽了杨子姗、陈柏霖、马天宇等高颜值俊男美女加盟,这可以视为亚文化产业对已经被证实成功“文化衍替”的“颜值即正义”原则的吸纳。但是剧集版的《万万没想到》并没有太多颜值可言,恰恰相反由于起初经济拮据加上后期为延续风格,一直连女二号都不请,长期让粗壮的男特效师孔连顺进行恶搞反串。那么,它能够向主文化输出怎样的价值观呢?在本文看来,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语词层面的“风格符号”。如前文分析,既包括来自王大锤的机关枪式的语速,又包括在剧集中随处可见的脏话。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风格符号向主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伯明翰学派所谓的“收编”。因为在此过程中亚文化并没有被消灭,它们反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这是一种亚文化对主文化的主动输出。
其次是在风格符号层次之上的,以使用脏话和拒绝认同主流价值观为特征的“屌丝文化”。屌丝群体从对经典文化的消解和对秽语体系的建构中得到快感,这一点非常明显的体现在《万万没想到》对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中刘备、关羽、唐僧、孙悟空等人进行的恶搞中。这种恶搞的“衍替”效果已经初具规模,比如“杜甫很忙”的流行就是例证。
最后,虽然使用脏话是屌丝文化最明显特征之一,但究其本质,屌丝们并不仅仅为谋求话语快感,以彼此联系的秽语群搭建的屌丝话语体系希望深刻体现的是一种对主文化规训的不认同 —— 这种不认同首先来自于“屌丝”们对“逆袭”可能性微薄的失望。其次更来自对“逆袭”模式本身的失望,因为“所谓‘屌丝的逆袭’最终只能生产出既有权力结构的封闭循环,而无法开启另类选择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化衍替”的诉求无疑变得更为深邃:这是一种对既有规则的嘲弄。倘若实在无法改变,那么就只好选择不断的远离。
本文原始地址:http://www.zhainanpindao.cc/8488.html
本站只做信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宅男频道
暂无评论